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之年,辽宁省沈阳市交出了振奋人心的“答卷”:接待游客、旅游收入双倍增;全市实有经营主体突破132万户,同比增长18%;开复工重点项目、谋划项目均创历史新高。
城市观念一新、格局一新、面貌一新,人流、物流、商流活跃度显著增强。这背后,是沈阳市向制约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开刀,营商环境发生重大转变,人民群众和经营主体满意度双提高。
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必须下好的“先手棋”,沈阳市在思想认识、组织推进、制度建设上全面提升,以持续优化四个环境为支撑,加快打造营商环境“升级版”。
奋斗的足迹这样记录:2023年,沈阳市被评为全国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、全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、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。
新年伊始,沈阳市在召开营商环境建设优化提升工作会议中提出:建设更高水平营商环境标杆城市,为打好打赢三年行动攻坚之战、当好辽宁打造新时代“六地”排头兵提供有力支撑。
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
着眼于提升企业、群众办事满意度、获得感,沈阳市持续推进“只提交一次材料”改革,90%申报材料实现“只提交一次”或免于提交,上线1123个智能化服务场景,平均申报时间缩短22.3%,审批效率提升24.2%。2023年,“只提交一次材料”改革被国务院评为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典型案例。
推动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。聚焦自然人和法人全生命周期,推行“一张表单、一套材料、综合受理、一次办结”的集成服务模式,实现“高效办成”,累计上线“跨部门一件事”服务场景101个。
推进“12345”便民热线进社区。形成“省—市—区—街道—社区—网格”六级联动体系,实现“人在格中走、事在格中办”。建立“接诉即办”快速响应和“未诉先办”主动办理机制,61类热点诉求“一键直达”基层网格员立即办理,办理时限缩短了6个工作日。在2023数字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发展峰会上,沈阳市被授予“中国政务热线40周年特别贡献城市”称号。
打造“亲”“清”新型政商关系。建立“惠帮企@链上沈阳”平台,实现政企直通、问题直报、政策推送、产销对接等功能集成,帮助企业落政策、解难题、拓市场,注册企业超过3.5万家,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市域改革案例。开展“万名干部进企业”专项行动,1万余名领导干部精准对接2万多户企业,全力当好服务员、联络员、信息员、协调员,帮助各类经营主体解决诉求4.8万余件。
营造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
沈阳市加速推进法治化进程,《沈阳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(草案)》于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。大力加强规范执法,制定《沈阳市行政检查实施办法(试行)》,出台行政执法“十条禁令”,开展助企护企执法监督专项行动、重拳整治不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专项行动和“清风执法”专项监督,搭建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三大门户,“一网统管”上线8个智能场景。
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制度。实施免罚、从轻、减轻处罚和不予行政强制“四个清单”,仅免罚清单一项,累计免罚个人86万余人次。推动减少重复检查、多头执法,2023年累计压缩一般领域行政检查7792次。
强化知识产权保护。构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,设立知识产权法庭、知识产权检察室和公安知识产权保护机构。2023年,沈阳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。
加强信用体系建设。发布全国首个街道和乡镇政务诚信评价地方标准,被评为“中国城市信用建设年度十大成就”。全国首创投标保证金“信用保函”制度,全省首推政府采购项目免收投标、履约保证金,为企业减负2.48亿元,在全国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综合信用指数排名中位居首位。
构建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
强化土地供给。沈阳市实施“标准地”改革,由政府负责规划内环评、气候可行性、水土保持、考古勘探等7项区域评估,企业实现“拿地即办证”“拿地即开工”。
优化金融服务。建立两只百亿规模母基金及天使基金等3类功能基金,搭建线上线下首贷中心和续贷中心,发放首贷资金8亿元,投放普惠小微贷款7.4亿元。
降低用能成本。推进水、电、气联合报装和“一网通办”,对生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“欠费不停供”。用水报装实行“两个环节、零要件、零跑腿、零成本”服务,实现建筑区划红线外零成本。
厚植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
推进“舒心就业”。推出“沈阳业市”舒心就业服务平台,提供全产业链人力资源服务,打造“15分钟就业圈”,沈阳“舒心就业”获选国家示范项目。
实施“幸福教育”。建设120个市级社区示范点和300个村屯幸福教育课堂,幸福教育进社区获评全国新时代“终身学习品牌项目”。
推进“健康沈阳”。全国首创医保DRG“双控管理”模式,引导医共体资源有效配置,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提高到93.7%,健康沈阳进社区经验在全国推广。
做实“品质养老”。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、街道层面养老服务综合体覆盖率、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城乡覆盖率3个100%。在全省率先开展“舌尖上的幸福”老年人助餐暖心行动,建成老年人助餐点316个。